top of page

​歷史

walk.png

​遷移路線

​族群與居住地

​重大事件

​外來影響與族群更迭

​電影:賽德克.巴萊

​看見更真實的霧社事件

walk.png

​遷移路線

  賽德克族傳說以中央山脈之白石山為發源地,歷經遷徙後,到達德鹿灣(Truwan;都達群稱之為Plngebung,南投縣仁愛鄉合作村內)定居和繁衍。
  賽德克族人在德鹿灣(Truku Truwan)生活一段時間後,因為人口的增加導致土地不夠用的因素,約在十八世紀漸漸地遷出德鹿灣,並且因為遷居地方不同而有三種不同的稱呼:

1.遷至德鹿灣對面較低的地區(今春楊對面山區)----霧社,稱為德克達雅(Tgdaya);
 
2.越過奇萊山到達德布閣(Tpwqo)、古白楊(Kbayan)、布洛灣(Browan)等地的族人,稱之為德魯固(Truku,或寫為太魯閣(Truku))群;
 
3.另部分族人則越過合歡山北峰,到達上梅園竹村等地,這些族人則被稱之為都達(Toda)群。

賽德克族在遷居德克達雅(Tgdaya)、都達(Toda)、德魯固(Truku)三地之後,形成三個地區的群體認同,並使用三種語詞來做為群體之間的識別,分別為:

  1. 賽德克族都達(Sediq Toda)

  2. 賽德克族德克達雅(Seediq Tgdaya)

  3. 賽德克族德魯固(Sejiq Truku)​​​                                                       (改寫自原住民族文化知識網)

migration.jpg
w1.jpg

​重大事件

wushe.jpg
正名運動.jpg

霧社事件

背景

  故事起始於19世紀末,世居臺灣島上的高山原住民賽德克族,向來以恪守祖先訓示,遵循四季流轉的方式,過著狩獵、農耕、編織、等各式傳統的山林部落生活。

  然而,在1895年(光緒21年、日本明治28年)因甲午戰爭中國與日本政府簽訂馬關條約,以至於日本開始統治台灣,日本政府為了獲取豐富的山林礦業資源,對各原住民部落採行嚴酷的理蕃政策。賽德克族被迫失去自己的文化與信仰,男人必須搬木頭服勞役,不能再馳騁山林追逐獵物;女人必須低身為日本軍警家眷幫傭,不能再編織綵衣。最重要的是,他們被禁止紋面,逐漸地失去了賽德克族的傳統信仰圖騰。驍勇善戰的賽德克族馬赫坡社首領莫那·魯道見證了30年來的壓迫統治,看著族人過著苦不堪言的日子,心中反抗的種子逐漸萌生。

 

事件導火線

  霧社事件爆發前,霧社一帶的原住民被迫動員從事許多的勞役,不僅工資低微,警方還有帳目不清、心存欺騙之嫌,原住民早已心生不滿。

霧社事件的另一起因則是原住民與日人通婚問題。

 

  日本當局鼓勵日警娶個部落頭目的女兒為妻,但有些日警在日本早就有老婆了,來臺之後再娶山地的女子為妻,這些所謂的「內緣妻」,在日警離臺後,往往被遺棄,霧社事件領導人莫那. 魯道的妹妹正是這種情形。

而霧社事件的導火線,則起因於一場婚禮。1930 年 10 月,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家中,正在為一對部落裡的男女舉行婚禮,日警吉村剛好經過,莫那.魯道的兒子塔達歐邀請吉村入內敬酒,吉村嫌他手不乾淨,不願喝酒,雙方因此起了衝突。

 

  第二天,塔達歐帶著酒前往警局賠罪,但吉村卻不予理會,讓部落的人們非常不滿,新仇舊恨湧上心頭,決定先下手為強。

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率領德克達雅群各部落聯合起事,襲擊由日方建立的樣板聚落霧社,趁霧社小學校舉行運動會時襲擊日本人。事發後立即遭到日方調集軍警,以飛機、山炮、毒氣等武器強力鎮壓;而起事的賽德克族人雖在襲擊成功後即回撤備戰,但仍然敵不過日方的強大武力,身為起事領袖的莫那·魯道飲彈自盡,參與行動的各部落幾乎慘遭滅族,數百位族人在寧死不屈集體自縊,餘生者則被日方強制遷至川中島(今南投縣仁愛鄉西北端的清流部落)集中居住與管理。

事件過後
 

  霧社事件的爆發震驚了日本政府與國際社會,除了使臺灣總督府理蕃政策遭到了嚴重的影響,並造成時任總督石塚英藏總務長官人見次郎等許多高層官員引咎去職。

  霧社事件是臺灣人在日治時代最後一次武裝反日行動(漢人西來庵事件後已放棄武力鬥爭,改採社會運動模式)。雖然在1896年日本血腥佔據至1920年間,臺灣原住民死士先後發動150餘次武裝反日行動,但仍以日後發生的霧社事件最為慘烈。後世有不少作品紀念此事件,著名的有邱若龍的漫畫《霧社事件》、鄧相揚的小說《風中緋櫻》以及魏德聖執導的電影《賽德克·巴萊》。

正名運動

 

  賽德克族在近代的族群分類上被歸為泰雅族的分支,經過多年的正名運動後,終於在2008年4月23日成為中華民國政府承認的臺灣原住民族群。

三百年前,部分族人輾轉搬遷到現今的花蓮地區,發展出自己的文化,也演進了自己的語言。這些族人在長期的相處互動下,塑造出了明確的族群認同意識,要求正名為太魯閣族,並於2004年1月4日為中華民國官方所承認,正式從台灣原住民族群的泰雅族中獨立出來自成一族。

2004年1月14日,東部賽德克人以「太魯閣族」為族名正名成功,經行政院通過認定為台灣的第十二個原住民族,並邀西部賽德克人共同登記加入太魯閣族。但由於族名認同與認知上有所差異,為避免族人在族群認同上迷失,進而走向「賽德克族」獨立正名。

2006年3月29日,南投縣賽德克族文史傳承協會發函給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請其轉呈行政院,准予核定公告「賽德克族」為台灣原住民族中的獨立族群,自此宣布賽德克獨立於泰雅族及太魯閣。(以上改寫自賽德維基百科)

89.jpg
圖騰_edited.jpg

​電影:賽德克.巴萊

  《賽德克·巴萊》是《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所執導的影片,該片籌劃長達十二年、動員兩萬人參與拍攝。(央視新聞網,2018) 電影在台灣上映分為《賽德克·巴萊(上):太陽旗》和《賽德克·巴萊(下)彩虹橋》兩部分。講述發生於1930年台灣南投的“霧社事件”,賽德克族頭目莫那魯道率領族人三百多名勇士對抗日本三千大軍的故事。(網易娛樂,2016)

賽德克.png

​背景

  《賽德克·巴萊》(賽德克語:Seediq Bale )是一部2011年台灣導演魏德聖拍攝的電影長片。改編自邱若龍漫畫《霧社事件》。片名〈賽德克·巴萊〉意為「真正的人」:在賽德克語,「賽德克」(Seediq)是「人」的意思,「巴萊」(Bale)是「真正」的意思。(唐三彩,2011)

  本片分為上下兩集:上集以象徵日本的〈太陽旗〉命名,描寫1930年莫那·魯道帶領賽德克族人反抗日本長期壓迫原住民而引發的霧社事件;下集命名為〈彩虹橋〉,刻畫日軍鎮壓、莫那·魯道帶領賽德克族人抵抗日軍的過程,並深入刻畫族人陣亡後越過彩虹橋、回歸祖靈的故事。(宋燕旻; 賴文忠,2010)

  台灣賽德克族在大自然中狩獵,遵循祖先傳承的規則(稱為「gaya」),並生活在沒有外部統治的情況下。儘管存在著部落間的衝突和爭鬥,以及首狩(出草)的傳統儀式,但他們一直在自己的世界中生存並建立自己的文化,這些傳統和儀式是根據他們自己的宗教和價值觀制定的。

  然而,在日清戰爭後,他們日本軍隊的佔領並戰敗,被捕並關押。隨後,在警察的監視下,他們被迫學習日本的習俗和語言,接受日本人所認為的文明,同時還要供應廉價的勞動力。他們經歷了來自日本人的輕視、歧視以及婦女的性侵犯,這些不公正的待遇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由於不滿逐漸積累,一起針對警察的暴力事件成為導火線,最終,他們決定聯合其他部落,進行武裝起義。這場鬥爭幾乎沒有取勝的機會,但目標僅僅是為了恢復部族的尊嚴。他們襲擊了警察局,然後對聚集在運動會上的日本人進行了大規模的殘殺,並在山區展開了游擊戰。然而,日本軍隊採用毒氣、招募敵對的部族來追擊,最終將他們趕入絕境。

​延伸閱讀:賽德克·巴萊 - 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賽德克行腳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