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文化

賽德克族特有豐富傳統文化

image.png
w1.jpg

​獵首

  在賽德克族人的觀念之中,獵首是一種男人的象徵,代表著賽德克族勇士的尊嚴,也算是一種表現勇猛的儀式,而且獵首是否成功也將會關係到男人是否可以紋面。敵人的人頭在賽德克族人的觀念中是祭祀裡對祖靈最高形式的祭品。但在日據時代被禁止之後,至今為止就沒有發展這項傳統。

圖騰_edited_edited.jpg
圖騰_edited_edited.jpg

   獵首象徵著賽德克族男人的尊嚴,所有男性是如此。

若是沒有成功獵首的男生,將被族人嘲笑,且在成功之前都不能紋面。

刀_edited.png
笛_edited.png

  賽德克族成年男性一定要經過這項成年的試煉,才會得到族人們的肯定與讚賞,而且還能夠守護自己的部落不被他族所侵犯。

獵首活動也有為全族人所祈福,趕走傳染病,方可以達到治病的作用。

  獵首這項文化看似恐怖,但對賽德克族人可以相當重視的傳統,因為男人不成功獵首將不能成年,但現代的社會不可能真的讓賽德克族人去獵首,只好用雞、豬的牲畜代替來完成成年禮。

(改寫自碩士論文:文化符號應用於生活產品設計-以賽德克族為例)
牲畜_edited.png
w1.jpg
weaving.jpg

​織布

  早期賽德克族女性的社會地位與其編織技藝的熟練度有著密切關聯,從紋面就可以顯示其編織技藝的能力。在過去的時代,每當談論起賽德克族女性,外界會對於賽德克女性的編織能力給予認同,並稱讚賽德克族女性勤勞、持家,遵守賽德克族傳統GAYA/WAYA 好母親,甚至是個好媳婦,這正是賽德克族所謂的「Seediq Bale」真正的賽德克族女孩。

圖騰_edited_edited.jpg
圖騰_edited_edited.jpg
圖騰_edited_edited.jpg

  賽德克族編織技藝是由母親傳承給子女並且不外傳的。傳統上以賽德克族女性來說,約七、八歲開始,她們就會跟著母親學習編織的技藝,一般女性工藝的傳承以母女傳承為主。

  賽德克族傳統織布文化技藝跟土地有相互依存的關係,從在地荢麻的生長,從種苧麻開始(土地)、織布工具(樹種),經過剝皮取纖(植物)、捻線、曬乾、漂白、染色、整經、織布到製作各類服飾,皆與土地的生命及歲時祭儀有連結。

  賽德克族織紋圖文多與祖靈信仰或自然、生活相連結,菱形稱之為祖靈之眼,亦是祖靈長伴織女左右,有如一道護身之物,並時時提醒與保持純潔善良心。

最常見的五種織法

一、Tmiun bale 平紋織

  大塊布附有兩條紋路,織在布的兩旁,中間不織圖紋。紋路用黑白、綠紅等顏色調配。當他們織平紋織時,要輪流取線綜光棒和開口綜光棒反覆動作,分別取綜光棒時,每次都要穿過緯線,再用打緯線棒打緊。大塊平織布是用來盛裝小米帶回穀倉內儲放,或者用來做揹小孩的搖籃袋,或當床單皆可。

二、Cnur 斜紋織

  往昔,斜紋織布料是用來做被蓋用的,因為斜紋織的布料比平紋織的布料來得厚,因此斜紋織的織法較為複雜。 

三、Pacang doriq 菱紋織

  菱形織的製作方法和斜紋織的作法相同。菱形織的紋路形狀貌似眼睛,賽德克語以 doriq 來指稱這種狀似眼睛的菱形紋。紋路形狀貌似眼睛。製作菱紋織時,人們稱他為「後退製作法」。而它的意思是先提取線綜絖棒加緯線打緊,然後再提取分隔棒加緯線打緊。

四、Pala pmiri 米粒織或浮織

  浮織,平織和經線交錯提拉的技巧所織成。是在經線上織圖紋,用於男生的傳統服飾上。年長者認為這兩種是屬於比較難的織法,必須經過長久不間斷的學習才能織得好。

五、Gnsuguc 花織

  挑織的顯示圖文,所使用經線裡面挑出來的圖文是經線上顯示圖文。點綴的圖文是用來製作衣服。

culture.jpg
平紋織.png
斜紋織_edited.jpg
菱形紋.png
浮經紋.png
花織.png
(以上改寫自原住民族資訊網)
image_edited.png
傳承_edited.png
w1.jpg
藤編.jpg

藤編

賽德克族的手工藝技術可分為「編」和「織」兩類,其中「編」是指由男性傳承的編織技能,而「織」則是女性擅長的織布技藝。然而,在賽德克族的語言中,這兩種技能都統稱為「tminun」。

圖騰_edited_edited-removebg-preview.png

傳統的男性編織技藝主要以製作生活用具為主,使用的材料包括台灣黃鱔藤、竹皮以及特定的繩線。根據生活用具的需求,工匠們進行籐編、竹編和繩編等技術。這些編織品包括女性使用的背籃「bruru」、男性使用的網袋「tokan」、放置衣物的衣籃、魚網、魚籠「kobu」、魚蔞以及圓箕「btuku」等。

編_edited.png
編2_edited.png

雖然這些編織品的形式和製作工藝顯得樸實,但它們承載了部落長者的傳統技術,因此仍然具有傳統工藝的藝術價值。

(以上改寫自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w1.jpg

​紋面

  紋面除了美觀、避邪以外,也代表了男子的英勇和女子之部的技巧,也是去世後認祖歸宗的標誌。
賽德克族人相信,當族人去世之時,要回到祖靈的居所恃,所以祖先們將臉上的刺青認定自己的子孫,因此,黥面也是死後認祖歸宗的標誌。

圖騰_edited_edited-removebg-preview.png
圖騰_edited_edited-removebg-preview.png

  男生在還小的時候紋面師會到家中,在額頭上刺上額紋,等到成功出草獵得人頭後再刺下巴的頤紋,這樣才算是真正的成年人。

  對於男子來說,獵過首級並且能夠獨當一面的男人才能夠擁有這個象徵保衛部落、成年的紋面。但紋面的習俗在日據時期被嚴格地禁止。目前仍然保有紋面的賽德克族都是八、九十歲的族人。

紋面.png
織女紋面.png

  女孩子也是在小的時候先由紋面師刺上額紋,直到有一天將織布的技巧練習到成熟後,再獲得部落長老的認同,就能刺上位於臉頰兩側的頰紋,這樣才算是成年的女子。

  通常賽德克族的女子,會在十三、四歲的時候,跟著媽媽腳步學習織布的技巧,也開始為自己準備出嫁時的衣裳,直到少女的織布技術精進後,就可以准許在臉上刺青,這也是開始找對象的好時機,不會織布與沒有紋面的女子在部落裡是沒有人要追的。

  另一項目的,賽德克族人經常會在山中工作,吃完晚飯後,要將炭灰塗於上額、下顎,以避免邪靈之侵,因此據推斷,兩者之間有其淵源。

(以上改寫自​碩士論文:文化符號應用於生活產品設計-以賽德克族為例)
 
圖騰_edited_edited-removebg-preview.png
w1.jpg

​服飾

  賽德克族的服飾與泰雅族十分相似,基本的服飾包括上衣、腰裙胸兜、頭飾、冠帽、披風以及項鍊首飾等等,但不同地區的賽德克族因為地理環境的不同服裝有些許的不同,霧社群裡的賽德克人女性的服飾比起其他部落較為豐富,除了上衣和圍裙之外,還加了一塊方形的布披在身上,以及綁在腳上裝飾的綁腿,相當實用且非常保暖。

圖騰_edited_edited-removebg-preview.png
圖騰_edited_edited-removebg-preview.png

  對男性來說,同樣會有一塊大方巾披在身上,但會斜向地披,呈現出菱形的樣子,同樣也具有保暖的作用。

  苧麻是賽德克族傳統服飾的主要材料,服飾最大的特色是紅色風格。賽德克族男女傳統服裝都有苧麻製作的披肩。

男_edited.png
女_edited.png

  常見的男子服裝以白色長袖長衣為主,長衣上面有帶狀的紅色條紋;女子以紅色多條紋長袖短上衣及單片長裙為主。

  二十世紀日本殖民統治時期開始,印花棉布逐漸普及,長袖上衣以紅色棉布為底,在袖、肩部縫合藍色印花布,下擺縫綴小銅鈴,以立領形式為主要特色。近年來,這些服飾的特色,大多以改良傳統服飾來推廣,作為彰顯民族文化的元素。

(以上改寫自原住民族委員會)
日誌_edited.png
圖騰_edited_edited-removebg-preview.png
w1.jpg
圖騰_edited_edited-removebg-preview.png
omatsuri.jpg

​祭典

  賽德克族主要的祭典有播種祭、收穫祭、祈雨祭、狩獵祭及獵首祭等,任何祭儀的意象都是希望使族群繼續傳承下去、族運得以順遂發展。

圖騰_edited_edited-removebg-preview.png
圖騰_edited_edited-removebg-preview.png
圖騰_edited_edited-removebg-preview.png
圖騰_edited_edited-removebg-preview.png
圖騰_edited_edited-removebg-preview.png

01

播種祭

  農獵時期,賽德克族以「燒墾游耕」的方法來種植農作物,小米一年僅能播種一期。播種祭約於每年的2〜3月間舉行,並且播種祭大約進行三天兩夜,族人遵循族規(Gaya)的情境下慎重且謹慎地的進行著。

  舉行播種祭儀之際,會由部落意見領袖和長老數人一起到主祭司的家中撥種相關的事情,選擇好了祭典舉行的時間後同一區域的部落會同時舉行,除了病情嚴重的仁和行動不方便的人以外,全體族人都會參加,但在祭典進行的過程中有人不幸亡故的話,就會取消此次的祭祀活動,再選擇其他日子進行。

播種.jpg

02

收穫.jpg

收穫祭

  收穫祭約於每年的 9~10 月間舉行,活動的規模和遵守的族規與播種祭相同,舉行祭祀活動的前一天也要全面實施宵禁,整個區域將進入寂靜狀態,與播種祭一樣,如果在祭典過程中有人不幸身亡的話,則會另外選擇別日進行。

  在舉行收穫祭的當天,收穫祭祀團要在天亮之前要完成採集小米穗約 3 把,但每一把小米穗中的小米穗串必須是由不同的小米田所摘取的,並帶至收穫祭壇中進行祭祀儀式。

  不論是收穫祭或播種祭儀,幾乎都是由主祭司所領導的祭團主導祭儀的進行,部落族人只要全力配合,從祭壇的設置到祭禮的進行,除了祭團的成員之外,一般族人都不能在旁邊觀禮,特別是祭祀文的內容是絕對不能外漏的,而且只能代代單傳。

03

祈雨祭

  只有在遇到久旱不雨的災情時,賽德克族人才會舉行祈雨祭,由部落領導人提供祭祀用的祭品─「雞隻」,祭品用的雞隻必需是已會鳴叫並且未曾交配過的公雞,祭祀團員會為該公雞妝扮。

祈雨.jpg

04

狩獵.jpg

狩獵祭

  賽德克族的狩獵祭約於每年的10〜11月間舉行,就在舉行收穫祭之後的一個月內相繼舉辦,狩獵祭常以單一部落或聯合數個鄰近部落的方式進行。狩獵祭當天,除老弱婦孺及重病在身者外部落全體族人都參與該項狩獵盛事(女性除外),被捕獵的獵物由部落的每一位族人共同分享,以每戶的人口數做為均分的依據,包括因故無法來到現場狩獵的部落族人,如果是身孕婦女的話,則可以得到兩份,這是賽德克族人敬重、呵護每一個生命的實體作為。

05

獵首祭

  在部落時代,賽德克族人除了對入侵的敵人進行獵首之外,在舉行播種祭與收穫祭時會執行獵首行動也是屬於傳統的祭祀範疇,播種祭儀前的獵首是祈求Utux賜予豐收,收穫祭儀後的獵首則是感謝Utux的庇佑與賜福。在收穫祭中所派出的獵首團是代表部落或一個區域的威勢,大多都是由部落領導人帶頭出獵,出獵之前會派出先遣隊探得該次獵首的地點與對象。獵首團所敬候的是祖靈的應允。

獵首.jpg

     當成功獵首凱歸的時候,部落族人會聚集在部落廣場舉行盛大的迎接儀式,也就是俗稱的獵首祭。

獵首2.jpg

  舉行迎接儀式最主要的意義在歡迎被獵首者的到來,其次才是感謝獵首團的辛勞,因賽德克族人獵首的首要目的是為了「增加部落的人口」,所以要大肆慶祝迎接「他」的加入,因為在那個年代裡部落人口越多部落越強大。因此,「獵首祭」其實是為了族內增加夥伴和人力而舉行的祭典。

  由於賽德克族人獵首的首要目的是「增加部落的人力」,因而對行獵的對象有其一定的規範:

1.不獵孩童

2.不獵婦女,尤其懷有身孕者

3.不獵老者

4.不獵殘障者

  只因在極短的獵首行動中,要立即辨識出男女之別或懷有身孕的女者確實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度,故在這一點上就只能盡力而為。

(以上改寫自原住民族資訊網)
獵首刀_edited.png

延伸閱讀

​賽德克行腳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