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餐廳介紹

​三鳳早午餐

​地址:仁愛鄉源泉巷25號

連絡電話:04 9280 2773

​公休日:星期六

  • Facebook
GOPR2764.JPG
GOPR2847.JPG

​Q比早餐店

​地址:南投縣仁愛鄉虎門巷66號

連絡電話:0985803910

​營業時間:平日05:00-08:30

     假日05:00-09:00

美食介紹

0631744dd4101ad1_edited.png

​紅豆糯米飯

  傳統製作紅豆飯所採用的豆子,長輩們稱之為「山地豆」,是臺灣的原生種,產量不多,其形狀、大小如綠豆般,略帶紅的色澤;而米飯的部分使用小米(macu),為賽德克族人主食,但由於現今小米鮮少人種植,且作物採一年一收,需要長期照顧,經濟效益不高,因此現今改用紅豆搭配糯米,製成紅豆糯米飯。

 

在傳統上,紅豆飯為部落的喜宴、慶典或是男人打獵回來等特殊節日才會食用,一般會搭配地瓜、鹹鯖魚以及豬肉。若要帶到山上食用,為了方便,會包在姑婆芋或是月桃葉中,而早期舒適的氣候,小米與地瓜可存放一至兩天,因此非常適合作為帶上山的便當。

kito-60.jpg
0631744dd4101ad1_edited.png
800_3c0f60597eeb90c83e6d0541cf06457a.jpg

​小米醃豬肉

  早期原住民多以薯類、動物為食物,尤其賽德克族人酷愛狩獵,為了讓肉類保存得更久,都會以小米或糯米來醃肉,經過發酵後產生酸味,就成了口味特殊的「酸醃肉」。

  族人智慧為妥善巧妙應用了食物保存、加工、發酵原理及蛋白質變性等的化學反應,締造了原鄉部落在地特有的飲食文化。醃漬肉品(qnsingan)這道美食料理,對於遠道而來的親友們,是最為高檔的接待禮物,適逢婚宴、年節也會吃到這道美味佳餚。​

0631744dd4101ad1_edited.png

​搗糯米

原住民早期搗稻米、小米等穀物的重要生活器具,時至今日,杵臼糯米已成為部落重大節慶的常見活動,代表同心分享的部落精神。杵臼糯米需多人協力完成,糯米飯煮熟後,趁熱以杵臼交錯樁打出彈性與Q度,完成的糯米糰給眾人分食,就是好吃的「麻糬」。

5F8A9BBC-84AF-4C49-86A5-F6ED0F2A97C6.webp
0631744dd4101ad1_edited.png
竹筒飯(1).jpg

竹筒飯

台灣竹筒飯的起源,與早期原住民的「狩獵文化」有關,在沒帶任何炊具上山 的情況下,以克難方式善用滿山竹篁再起堆火,將隨身攜帶的圓糯米裝進竹筒內, 加水給炊熟成飯。當狩獵漸漸成為現代文明裡的一則「古老傳奇」後,竹筒飯便成 了慶典活動上一個象徵古早部落文化的圖騰,一種不可缺少的特色米飯。因為經常要外出工作,發明了獨特的竹筒飯。外出的族人會把米帶在身上,等到肚子餓的時 候,便砍下較幼小的竹莖,上方留孔,下方密封,把米從孔隙中倒進去,然後用火烤的方法把米飯烤熟,吃時只須把竹子掀開,便可嗅到香氣四溢的竹筒飯香。

0631744dd4101ad1_edited.png

​香蕉糯米飯

將糯米浸泡冷水隔夜。 芭蕉葉洗淨裁切成A4大小〈可依自己喜歡的香蕉飯大小更改尺寸,但不宜過大以免無法炊熟〉,放入大鍋中以水煮沸去除澀味並軟化葉片。 糯米瀝乾後,加入5條熟透的香蕉,用手將香蕉揉捏至糊爛黏稠,並充分與糯米混合,最後加入砂糖調味。

resize.webp
0631744dd4101ad1_edited.png
ckeditor-5dde1b78db5b8.jpg

​石板烤山豬肉

石板屋是原住民傳統建築物,具有冬暖夏涼的特性,由於石板具有保溫作用,原住民往往將石板燒熱,將肉類置於上,燒烤至熟,也別有一番特殊風味。

0631744dd4101ad1_edited.png

龍葵小米粥

傳統飲食蔬菜龍葵是野生的,適應力強到處可以看見,果實跟葉子可以食用,龍葵嫩葉摻入稀飯很受族人喜愛,湯汁也格外甜美,由於飲食的的改變龍葵料理也有新的吃法,別有一番風味。

ckeditor-5dde1a13b0e2a.jpg

​賽德克行腳

bottom of page